收录于话题
自幼展现出过人天赋的她,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在棋盘上一次次突破自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她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抽丝剥茧,找到致胜的关键;她的棋风,既稳健又犀利,如同锋利的刀刃,能够精准地切割对手的防线……
作为中国国际象棋界的一项传统赛事,“李成智杯”见证了无数年轻棋手的成长与崛起,是众多棋手开启国际象棋职业生涯进阶之路的起点。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四届女子世界冠军侯逸凡也不例外——这位从“李成智杯”中走出的国际象棋巨星,正是从这里,走上了通往国际象棋巅峰之路。
2001年,参加“李成智杯”的侯逸凡还不到7岁;24年后,侯逸凡已过而立之年。
在侯逸凡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智慧的无限渴望,以及对创造力的不懈探索。她的故事,值得被每一个热爱国际象棋的人所熟知。
2025年的“李成智杯”,侯逸凡,转身而来。
四战“李杯”,棋手生涯承上启下
日前,在2025年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个人)暨第30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U18组/U16组/U14组)嘉兴赛区的开幕式上,人们见到了侯逸凡的身影。
这一次,侯逸凡是以裁判员的身份亮相,并在开幕式上进行了作为裁判员代表的宣誓。
侯逸凡“李成智杯”开幕式上代表裁判员宣誓
如果将32年、30届“李成智杯”的历史按照阶段论划分的话,那么2001-2013年这个阶段(2014年开始按照固定惯例开启双赛区模式)的“李成智杯”,无疑可以划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当中,必然要有侯逸凡。
侯逸凡1994年出生于江苏兴化。1999年才开始学下国际象棋的她,在2001年1月30日-2月4日,就以未满7岁之龄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冠军赛中,连夺U8女子组慢棋和U10女子组快棋两项冠军。2002年,她更进一步,在郑州荣获“棋童杯”全国国际象棋赛U10女子组冠军,并获棋协大师称号,成为我国年龄最小的棋协大师。
2003年2月6-14日,未满9岁的她再次连续夺得在无锡举行的第十一届“李成智杯”女子U10组快、慢棋两项冠军,并由此获得了出战2003年11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世界少儿锦标赛女子U10组的机会,一举夺得冠军并获国际棋联大师称号,成为我国年龄最小的国际棋联大师。
拿冠军如探囊取物般的侯逸凡,引起了当时的中国棋院国际象棋部主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的高度重视,2003年底,侯逸凡被特许进国家队接受训练。侯逸凡的棋艺有了进一步提高。
2004年2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第12届“李成智杯”上,10岁的侯逸凡参加女子U12组的比赛,取得了11战全胜的战绩。不过,由于此后代表国家队全世界“征战”——侯逸凡作为棋手参赛“李成智杯”的记录,就被定格在了2004这一年。
今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在赛制改革上做出了调整,允许年龄较小的选手参加较高年龄组别的比赛,意味着今后“李成智杯”的参赛棋手们可以突破年龄段的限制,正式获得“以小打大”的机会。
对此,侯逸凡十分欣慰:“无论是从我的个人经历,还是从项目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都是有益的。它不仅推动了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也为青少年人才体系的培养和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
“二十年后再回首这段棋手生涯,尽管我参加李成智杯的次数在棋手当中算是少的,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2001-2004这四年‘李成智杯’的参赛经历。”侯逸凡回忆道,“那段时间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期。正是‘李成智杯’让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教会了我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逆境中寻找转机。它不仅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诸多机会。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了我日后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的重要心理基石。”
时至今日,从改变规则的人,到成为这届比赛场内一名执裁,加之场外学者的身份——侯逸凡还有着不同维度的新认知:“我认为‘李成智杯’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它也像一场‘学术研讨会’,让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竞技,分享前沿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热爱国际象棋的棋友而言,‘李成智杯’也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分享窗口,这也是‘李成智杯’不同于其他赛事的独特性所在。”
第30届“李成智杯”嘉兴赛区执裁团队大合影,后排左10为侯逸凡
贰丨2005-2012年:
两度“封后”及与李成智先生的两次会面
谈到“李成智杯”之于侯逸凡棋手生涯的脉络时,使她又回想起,与赛事创始人李成智先生的两次见面交流的场景,令侯逸凡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2005年秋,李成智先生到访中国棋院,时任棋院领导的王汝南院长,以及当时的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领导孙连治、叶江川,当时的国家女队队员赵雪、侯逸凡、沈阳,与李成智先生一行见面交谈,对弈交流并合影留念。
2005年秋,侯逸凡(右二)第一次见到李成智
五年后,2010年在土耳其的安塔基亚,侯逸凡成为继谢军、诸宸、许昱华之后,中国的第四位女子世界冠军,并成为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棋后。2011年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侯逸凡再度加冕“棋后”桂冠。不到18岁的侯逸凡就已名满天下,她成为了国际象棋历史上唯一一名在18岁以前就两次获得“世界棋后”称号的棋手。
2012年12月下旬,侯逸凡作为国际棋联推广大使,在新加坡参加推广活动期间第二次见到了李成智先生。
2012年12月下旬在新加坡,侯逸凡第二次见到李成智先生
叁丨2012-2016年:
边攻读本科,边完成又两次“加冕”
一个棋手,对下棋的哲学的理解和棋艺的升维,或许会发生两次重要转变:第一次,是当意识到不仅是下棋,还需要“他山之维”时;第二次,或许就是没有更高的挑战目标时。
“就是在18岁的那年,我觉得自己纯粹下棋的人生经历,似乎遇到了一个认知的瓶颈,如果在应当上大学的年龄,去多接受一些通识教育,或许能在两套知识体系的交汇碰撞中,收获到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侯逸凡说。
2012年,处在棋手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侯逸凡选择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以前想问题,总是棋手的角度。在学业中需要有更加全面的思考,避免先入为主。”侯逸凡直言道,“同时,我也在学习如何在学生与棋手的二元身份中自如切换,比如在探讨学业问题时,也会想到这套思维体系及方法论可以用在下棋上,融会贯通。”
侯逸凡现在回想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书的经历时表示,与其说是学习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会了如何学习,然后明白面对问题或挑战的时候,如何去应对。
而侯逸凡也就是在北大上学期间,将自己的棋手生涯也推向了巅峰极致之境。
2013年,当侯逸凡在念大二的时候,在自己的家乡江苏泰州,第三次加冕“世界棋后”。北大繁重的学业,似乎对她加冕“棋后”毫无影响。
在2014年,由她引发了国际象棋界甚至是整个智力运动领域的一轮新思潮和热点话题:职业棋手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一边上学一边下棋两不误?
2015年,侯逸凡在读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当时她的国际象棋等级分已经来到了女子棋手的一个“无人区”(2686分),她的棋艺也臻入化境,常常参加男子比赛都能位列三甲。
当时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评论文章,对于职业棋手上学“回炉再造”后是否能够“叠加BUFF”都各持观点,展开了行业级别的论战……
不过,侯逸凡始终对自己的棋力有着清晰地认知。她回忆道,在2015年12月底卡塔尔多哈阿斯拜尔体育中心进行的“2015卡塔尔国际象棋公开赛”是她触及巅峰之后,缓慢回落的一个“分水岭”。
那时,是她的大四上学期。
2016年,在乌克兰利沃夫市波托茨基宫,侯逸凡继2010、2011、2013年之后,第四次加冕国际象棋“世界棋后”桂冠。同年5月,侯逸凡退出女子大奖赛,自此再也未参加女子世界冠军赛周期的任何相关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侯逸凡在2006-2018年期间,六次代表中国女队参加奥赛,2016年获得奥赛冠军,2010-2014年三次获得奥赛亚军;在2007-2011年期间,三次率领中国女队完成女子世团赛的三连冠。
肆丨2017-2023年:
从牛津到深大,再回北大
在北大完成本科学业的侯逸凡,于2017年,入围国际棋联男子大奖赛,成为首位参加男子大奖赛的女棋手。同年4月,在德国Grenke大赛上,侯逸凡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等级分2813的美国棋手卡鲁阿纳,并在与世界冠军卡尔森的对弈中,一度接近胜势,最终战成和棋。同年8月,侯逸凡在瑞士比尔大师赛上,超越七位男子高手,以超过2800分的表现分获得冠军,成为比尔大师赛历史上首位夺冠的女棋手。
2017年底,侯逸凡获得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罗德奖学金,成为“罗德学者”。能够拿到这一奖学金的,无疑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并于201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学习生涯。
2020年7月10日,侯逸凡正式受聘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体育学院教授,她也成为深圳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2023年,侯逸凡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任教。同年9-10月份,侯逸凡参加杭州亚运会,获得女子团体冠军和女子个人赛季军。
伍丨展望未来:
“棋后”寄语“李杯”参赛棋手
Q1:您这次参与李成智杯的角色和身份,相比棋手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以您现在的视角,如何看待“李成智杯”对于促进中国国际象棋运动发展的价值?
侯逸凡:在我看来,李成智杯赛就像一面镜子。一方面,它能反映出作为棋手本身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它也能折射出我们每位参赛者的一些潜力。
我相信,我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感受的人。许多参赛的棋手都可以通过李成智杯这个比赛来审视自己。实际上,在我们国内青少年棋手的心目中,“李成智杯”是无可替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现在有许多重要的赛事,但像“李成智杯”这样能聚集全国各地优秀棋手,并按年龄组划分,还能获得等级称号的比赛却非常少。我们常说,“李成智杯”是国象界的高考。无论是对于小棋手、家长、教练,还是从事青少年培训的人来说,都对这个赛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棋手们可以得到锻炼,得以成长,并且能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什么说更清晰?因为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少儿分龄组比赛,也就有了入选国家队之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有一个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层层选拔出优秀的青少年棋手。因此,对大多数棋手而言,“李成智杯”不仅仅是一个平台这么简单,也象征着一个优秀的青少年选拔体系。
Q2:根据国际棋联最新公布的2025年2月女子棋手等级分,您目前还是以2633分高居第一。作为一位常年居于“金字塔尖”的世界冠军,在您看来,一名棋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潜质和精神属性,是未来能够登顶的必备素质?
侯逸凡:我认为,一名棋手首先必须对国际象棋怀有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这是支撑他们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无论是面对胜利还是挫折,这种热爱和信念都能让他们保持初心,始终朝着目标迈进。
其次,棋手需要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国际象棋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运动,失败和困境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何在挫折中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振作,并从中汲取经验。这种韧性是棋手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再者,超强的专注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同样至关重要。在赛场上,棋手需要保持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同时能够在复杂的局面中迅速做出尽可能好的决策。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天赋,更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战来培养。
最后,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也是关键。国际象棋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没有标准答案。棋手需要不断探索新颖的棋局变化和战术组合,以求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
Q3:很多青少年棋手反馈,在关键局时常常因为感到紧张而影响到对于棋局的专注度和思考快慢的体能——您建议,应当如何通过训练,来克服这种紧张的心理,提高比赛的状态和表现?
侯逸凡:其实,在我早期的棋手生涯中,也经历过类似的紧张情绪。我记得,在我参加一些重要比赛的时候,在关键轮次中有时也会心跳加速,时限恐慌阶段不自觉地手心出汗等。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将紧张转化为专注和动力。
此外,对于年轻棋手而言,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比赛中,不要过于看重结果,而是要将注意力聚焦在过程上,享受对弈的乐趣和挑战。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还能让自己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Q4:当下,国际象棋运动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经愈发紧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项运动“同质化”风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固化国际象棋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您看来,国际象棋运动当下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去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侯逸凡:即使在我2003年刚加入国家队训练的时候,电脑还不是人手一台,更不用说AI算法了。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赶上了传统学习方法的尾声和新时代的开端。当时的国际象棋训练主要依赖书籍、教练指导和实战对局,而如今,AI技术已经成为棋手训练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AlphaZero为代表的国际象棋AI的出现,为这项运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AlphaZero通过自我对弈和深度学习,展现了远超人类棋手的水平,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更是令人惊喜,也使得棋手期待它们为国际象棋领域带来进一步的突破。这些AI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棋手的训练方式,也为国际象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AI对于国际象棋行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冲击或许并不是颠覆性的。顺应AI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这一点在国际象棋领域也同样适用。然而,对于国际象棋从业者而言,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件事。职业棋手可以将AI视为一项辅助工具,甚至是我们的朋友——通过人机结合,让我们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实现持续的突破。
对于青少年棋手而言,在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消化AI信息的时候,过度依赖AI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既不需悲观地认为AI会完全取代棋手,也不可盲目追随AI,关键在于找到传统训练方式与AI技术之间的平衡点。
AI的出现为国际象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如何在保持棋手本源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机交互,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同时,我们应该尝试寻找在AI时代下,国际象棋专属的竞技美学形式的展现。不同于前计算机时代的浪漫主义美学,如何在传统训练方式和AI新技术中找到二者可融合的平衡点,这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