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专访诸宸:国际象棋,让思维同频,让文化解码丨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访谈⑥
最新动态
专访诸宸:国际象棋,让思维同频,让文化解码丨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访谈⑥
2025-04-153
24年前,莫斯科的风雪曾见证诸宸的加冕,她以智慧为刃,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九位女子世界冠军。她的棋盘上,没有性别的界限,只有智者的锋芒 - 从三夺奥赛团体冠军,到击败国际棋联男子世界冠军波诺马廖夫,她以落子之声叩响棋坛的边界。

2001年12月莫斯科诸宸“封后”(图源:国际棋联)

褪去棋手战袍,她仍是国际象棋的传灯者:创办棋院、传播棋艺,让东西方的棋理在年轻一代指尖生根。如今,作为国际棋联司库,她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这项运动前行。

2025年,重庆。当她在女子世界冠军赛上为居文君与谭中怡开棋时,我们得以对话这位“棋局修行者” - 关于她的全球棋局,以及那颗始终跃动于黑白格间的赤子之心。

诸宸为本次对抗赛第三轮开棋(图源:国际棋联)

Q1:国际象棋要得到快速地发展,就需要提高社会影响力。您怎么看待目前国际象棋在中国的社会影响力?

诸宸:虽然国际象棋运动在全球已经被推广普及至205个成员国和地区,覆盖了不同职业的人群,例如有很多科技界和商业界的人士都会参与这项运动,但我觉得单从国际象棋在国内的社会影响力方面看,目前客观地说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那个状态。例如社会力量调动不够,长期专注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散而小,缺乏赞助商。

由于国际象棋本身就具有体育文化的价值,因此如何运用现有资源去帮助中国在国际象棋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好地推广我们的国象文化,从而获得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就像下棋对弈的过程一样,需要去理解对方,接受对方的文化理念。在国内,我觉得这项运动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属性,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全社会认识到并充分挖掘出来。

Q2:那么您认为国际象棋具备什么样的独特文化价值?国际象棋的多元价值功能,应当如何充分体现出来?

诸宸:我认为体育与文化本质上都是,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沟通和互信机制的重要桥梁。从这项被全球认同的智力运动的属性看,国际象棋蕴含着特殊的战略价值——恰似一柄打开文明对话的“金钥匙”。正如高段位棋手需要预判对手棋路,有效的文化输出同样需要洞察对方思维模式。国际象棋以其普世规则所构建起的交流平台,正是践行"换位思考"理念的理想载体。

文化传播的深层逻辑在于双向接纳而非单向输出。通过国际象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想法。而当我们深谙对方的文化理念,当我们身着对方的“文化之履”,理解其思维轨迹时,一切的沟通障碍和战略误判都会消除,任何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影响力与商业合作模式方能水到渠成。

这种“先交友,后谋事”的人际交往真谛,就是真诚理解方能换来真挚共鸣——恰恰在国际象棋的全球实践中得到了完美地印证。

Q3:诚如您所言,正如我国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象棋这项运动的桥梁作用和平台作用——在此期间的战略价值就会愈发凸显。

诸宸:的确,正如民间层面的文体交流往往能开辟“第二轨道”的道理那般,宏观层间,基于文化认同的渐进式“破冰”,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这份战略价值,将为这项承载“文明对话”功能的智力运动注入更强的发展动能。

在微观层面,生存本能驱使个体必须通过强化自身优势,或拓展资源空间来实现存续。这种“生存机制”往往导致无意识的竞争性伤害,正如计算机博弈与国际象棋的本质——它们实质都是规则化的沟通语言。职业棋手能精准解读棋盘语言,而业余爱好者则难以洞悉其中的深层逻辑。

Q4: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此过程中,应当如何借力“国际象棋”的“语言”属性?

诸宸:文化传播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实践。当语言载体的文化属性获得认可,跨文明对话的通道才能真正畅通。文化互鉴是双向沟通的艺术。唯有建立双向接纳机制,才能突破文明隔阂——这种思维同频的规律,在文明对话领域同样成立。

国际象棋的普及,实质上就是文化“解码”的过程。当更多人掌握这种智慧语言,就能更深刻理解其承载的思维范式。这种“认知扩容原理”,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所在——唯有建立足够的认知带宽,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互利共赢。

在重庆赛区,诸宸参加与当地30多位小朋友组队团战的互动游戏

Q5:您的国际象棋哲学,真的令作为倾听者的我从另一个维度理解到何为国际视角和全球化视野。例如当下中东地区国际象棋的崛起,以及海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诸宸:单看比赛成绩的话,中东部分选手在近期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比如阿联酋也培养出了国际等级分达到2700分的选手。中东国家为顶级棋手创造的培养条件确实到位,培养棋手也有自己一套,这种模式目前已经慢慢影响到周围的海湾国家了。

他们那儿下棋氛围本来就浓厚,走哪儿都能看见人下棋,交流切磋机会多,知识传播也快,加之他们选拔的这些潜力棋手,在国际象棋领域确实有着特别的天赋。因此要在这种环境里冒出尖子,就得符合三个条件:打心眼里喜欢、能坐得住钻研、还得有金主支持。海湾国家经费充足,能送选手满世界训练、请大牌教练,以及整套先进的棋手培养体系加持。

不过放眼全球整体上看,现在中东地区、海湾国家暂时还没成“气候”,尚未形成“集团军”的规模。

Q6:您“封后”那年,棋手的训练模式与现在已非同日而语——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是否对棋手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能做到比赛过程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般地游刃有余?

诸宸:我们在20多年以前的那个年代,学棋主要靠翻那些老旧的棋谱书。在传统时代,如果一名棋手对某个开局体系钻研得非常深入,他可能一辈子都围绕这个体系进行对弈,甚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一直停留在那个水平。

后来有了电脑,各种棋局资料就像“开了闸的水库”一样涌出来。现在年轻人学棋渠道多如牛毛,但关键得会活学活用。现在有了AI辅助之后,棋类运动无疑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随着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变得多样化,单一的学习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挑战。棋手们需要灵活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但这也导致大脑容易超负荷,因为没有人能够记住所有的棋步。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卡尔森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能够跳出传统棋谱的束缚,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棋艺。而大多数人则容易被已有的知识框架限制,试图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对抗对手的知识,看谁的知识储备更胜一筹。而卡尔森下棋根本不按“套路”来,经常能把对手带出自己的舒适区,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Q7:国内几乎所有棋类项目都面临类似的挑战:当教练发现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国象“苗子”后,最终往往因为更注重学业,使得每个年龄段都难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足够多的优秀棋手。对此,您怎么看?

诸宸:国内近些年在“体教融合”的青训体系中,进行人才储备——这方面工作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开展得很好,卓有成效。我们注重从娃娃抓起,通过学校、俱乐部以及社区等多渠道推广国际象棋,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并喜欢上这项智力运动。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有潜力的苗子,进行更为专业的训练和指导。

至于为什么有的选手会在即将出成绩或正处在棋艺的巅峰时期退出,我个人的理解是:每个人的生命驱动力不一样,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即便对于顶尖运动员来说,他们想要追求其他方面的成长和挑战,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探索棋艺与人生更丰富可能性的体现。再比如我的两个女儿,她们对国际象棋也极具天赋,但是对网球却更为热爱——我也只能尊重她们俩作为个体意识的当下选择。

而抛开战绩、等级分、冠军数量等因素,作为个体本身,棋手的大脑有时就像是一个“净化器”,下棋可以锻炼和进化大脑。但如果简单地把下棋看作是拿成绩,那就会陷入“功利主义”的片面当中了。也无法从棋盘中,真正去领悟国际象棋这项智力运动——究竟能带给我们每一个个体在建立人生哲学时感悟到多少奥义。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