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看,颇有沧海桑田之感。
昔日,国际棋坛泰斗、“霸榜”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卡斯帕罗夫曾经在黄浦江畔发出感叹:“当东方智慧遇上西洋棋道,迸发的是改变文明进程的星火。”上个世纪90年代,卡斯帕罗夫就已经预感到中国国际象棋的全面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三十多年后,这个世界变化了好多。
当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再次由中国两位“棋后”级别的女棋手“会师”决赛时,无论最后任何一人的成功卫冕——都将继续告诉世人:这个东方国度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持续三十余年的辉煌,还在延续。延续到何时?四十年,还是半个世纪,乃至更久……?
当笔者带着这个常规问题,在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期间进行采访时——问及业内大咖,几乎都没有人能断言之。因为那个画卷太美,不敢想象。
国际棋联执行董事、特级大师波罗刚代表国际棋联主席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在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给出了中国女子国象历史地位级别的评价:“中国对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文君和谭中怡此次的对抗赛不仅是国际象棋界,也是中国的里程碑。”
从谢军1991年首次打破欧洲垄断夺得女子世界冠军开始,中国女棋手已累计获得11次个人世界冠军和7次团体世界冠军,并保持着女子世界冠军数量最多的记录(六个“棋后”多于前苏联的五个),目前最新的女子国象国际等级分前四清一色的中国女子棋手“梦之队”。
作为棋坛圣殿级别的赛事,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日前结束了前六轮的比赛,居文君暂时4:2领先谭中怡。不过,后六局要从上海移师重庆涪陵,来到谭中怡的“主场”——现在下结论说谁能夺冠,还为时尚早。只是在此次冠军赛最终“鹿死谁手”的悬念之外,透过这项全球顶级赛事洞悉智力运动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去看国象行业,依然还有很多属于女子国象领域的深度话题,需要媒体人士去上下探究而求索之。
其中需要“解锁”的话题之一便是:纵观国际象棋历史,在一个起源于欧洲、长期由西方主导的智力运动中,中国何以能够实现女子国际象棋项目的系统性崛起与长盛不衰?
因为这背后所折射出的,与其说是一套独特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文化密码;不如说它的答案,其实深植于中国特色的培养体系设计、东方文化基因与技术算法创新之中,形成了一套难以复制的“中国模式”,以及在此“三重奏”下的专属于东方智慧的叙事表达方式。
方向对,虽荆棘,终至彼岸。
01丨国象体系的“三驾马车”:
多层次培育的规模化优势
四十年前,中国特色的体育举国体制在女子国际象棋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欧美国家主要依靠俱乐部和个人兴趣的培养模式不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国际象棋纳入国家体育战略,构建了“业余体校—省市队—国家队”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体制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在女子项目这一相对竞争较弱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具体而言,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通过系统性的青少年选拔机制,每年从全国范围内筛选有潜力的苗子。以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棋院的“体教结合”模式为例,年轻棋手既能接受专业训练,又能获得高等教育,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而后,这种制度设计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数据印证制度效能: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超过100所以国际象棋为特色的学校和30余个专业训练中心,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女子国际象棋人才“储备网络”;当大多数国家只有零星几位顶尖女棋手时,中国却能保持一个由10-15名世界顶级选手组成、足以同时参加两个团体赛并进行轮换的“豪华阵容”,确保了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女子职业棋手“储备池”(约300名WIM以上级别的女子棋手)。
女子国际象棋的这种人才规模化优势,直接转化为了当今女子赛场的统治力。
四十年后,再聚焦中国智力运动“模范城市”之一的上海。培养体系与市场活力接轨的“双螺旋上升”顶层设计模式,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据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在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期间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为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上海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着力构建体教融合、支持社会办训机构、体校办学“三驾马车”并行的国象文化梯队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在体教融合战略框架下,上海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计划构建“全学段贯通式”棋类教育体系,以小学、初中、高中三阶联动为载体,系统化播撒智慧种子,构建校园智力运动生态圈。通过梯度化普及工程,逐步实现青少年群体“兴趣培养-体质提升-品格锻造”三位一体发展路径:首要在兴趣启蒙,重在强健体魄,贵在品格塑造;同步构建社会力量协同培育机制,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系统化提升,建立动态评估体系科学遴选竞技潜力新苗,开辟“青苗计划”专项培养通道;区域示范层面重点打造黄浦区、徐汇区、普陀区三大体教融合创新实验区,形成可复制的特色办学范式。
谈及“国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最深有感触的是在这一体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参赛选手本人。
现任“棋后”居文君在此次赛前采访时表示,我国拥有国际象棋运动代代相传的深厚积累,尤其是之前“四步走”计划的圆满完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才培养上也相对成熟,“作为中国国象选手,面对各种国象赛事,选手享有丰富的比赛机会,包括各类专业赛事以及国家队训练赛——这些资源和平台,能使选手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到国际象棋的训练中,拥有优越的训练环境和浓厚的比赛氛围,也为棋手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
02丨构建文化输出的“双向接纳机制”:
东方女性智慧的“叙事破局”
更深层次看,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成功还蕴含着文化基因的密码。
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棋艺文化高度契合——中国女棋手往往更擅长将东方思维融入现代棋理,形成独特的竞技风格。当中国女棋手以“谋定而后动”的棋风屡克西方对手时,她们不仅改写赛事纪录,更悄然重构着世界对“智力”、“性别”、“竞技”的认知边界。
而中国女子国际象棋作为“另一种语言”,其成功的背后,富含三大文化逻辑:
其一,中国独特的文化重构与“双向价值”接纳理念。
国际象棋被重新定义为“适合亚洲女性”的运动——强调耐心、计算力而非体能,与传统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智慧暗合。这些“棋后”特质的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军事思想融合后独有的东方智慧。
正如居文君在2023年“卫冕战”获胜后的感言:“棋盘上的64格,是中国女性与世界对话的另一种语言。”
也正如国际棋联司库、“棋后”诸宸所言:“棋盘上没有性别之分,只有棋手。”在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期间接受笔者采访时,诸宸还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国际象棋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工具;通过国际象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想法。而当我们深谙对方的文化理念,理解其思维轨迹时,商业与非商业合作方能水到渠成。这种‘先交友后谋事’的人际交往真谛,就是真诚理解方能换来真挚共鸣——恰恰在国际象棋的全球实践中得到了完美地印证。”
文化传播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实践。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当语言载体的文化属性获得认可,跨文明对话的通道才能真正畅通。文化互鉴是双向沟通的艺术。唯有建立双向接纳机制,才能突破文明隔阂——这种思维同频的规律,在文明对话领域同样成立。“国际象棋的普及实质,就是文化解码的过程。当更多人掌握这种智慧语言,就能更深刻理解其承载的思维范式。这种认知扩容原理具有普适性。唯有建立足够的认知带宽,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互利共赢。”诸宸进一步说道。
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棋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副会长赵爱国就曾在去年的“一带一路”国际象棋女子国际公开赛开幕致辞中表示,国际象棋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通过这项运动,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感受国际象棋的魅力,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体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与实践。
其二,教育价值的“再发现”和“再求索”。
国际象棋在中国被赋予教育价值,而不仅是竞技意义。中国家庭将国际象棋视为“思维体操”,数百万儿童通过学习国际象棋培养逻辑思维,其中女性参与度持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现,学棋的女孩在空间推理测试中得分比同龄人高17%。
对此,上海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上海棋院院长刘世振表示,在棋牌类项目的参与度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比例确实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棋类项目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地计算和心算,因此家长们往往下意识认为,男孩子应该选择棋类运动。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我才建议学理科的女孩子能够学习一下国际象棋——它不仅可以帮助你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对于提升理科思维有很大帮助。”
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比赛期间,“棋后”谭中怡也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中国人才众多,但真正有才能的人,是无法被埋没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对于真正有天赋的女孩,如果她们选择走职业棋手之路,外界的支持确实必不可少:首先,其需要得到家庭的理解和鼓励,因为家人的支持是她们最坚实的后盾;其次,专业的训练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帮助她们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棋艺;再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也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动力。”
谭中怡同时建议,举办更多的女子国际象棋赛事,提高女子国际象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女孩参与,也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这些支持,涵盖了心理、技能和社会认可等多个维度,都是参赛选手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三,东方智慧的“现代版”证明。
国际象棋棋局为更多、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提供了启示,例如在全球化竞争中,真正的持续优势,往往生于制度与文化的深层耦合。
国际棋联副主席、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会长谢军在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期间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棋联的角度来看,一直期待中国能够为国际象棋行业带来更多经验、智慧以及贡献。回顾上世纪70年代,国际象棋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说是一个“国际象棋沙漠”。然而,经过短短5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对国际象棋知之甚少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棋坛的强国,包揽了众多世界冠军。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棋联始终期待着中国能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国际象棋事业的发展。
“在亚洲这一区域,在中国的带动示范效应下,已呈现出群雄并起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棋联将一如既往地期待并推动人口大国贡献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赛事,以及更优质的教学方案和传播路径等。”谢军说。
03丨AI时代的“训练革命”:
技术变革、盘面算法与集体智慧的协同
中国女子国际象棋不受科技和时代浪潮的冲击,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预判、提前布局、积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的前瞻意识。而中国女子棋手的持续“统治力”,离不开当下AI技术驱动下带来的“训练革命”:
第一,AI时代的算法革命,深度融入和创新训练体系。21世纪以来,中国棋院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国际象棋数据库和分析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训练,中国女棋手在开局准备、残局研究等方面建立起显著优势。一个典型案例是AlphaZero算法在中国队的应用。早在2018年,中国教练组就开始利用AI生成的创新走法更新训练体系。这种"人类直觉+AI计算"新型训练模式下的技术赋能,使得中国棋手往往能在开局阶段就取得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AlphaZero为代表的国际象棋AI的出现,为这项运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AlphaZero通过自我对弈和深度学习,展现了远超人类棋手的水平,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更是令人惊喜,也使得棋手期待它们为国际象棋领域带来进一步的突破。这些AI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棋手的训练方式,也为国际象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侯逸凡在今年2月“李成智杯”期间接受笔者独家专访、谈及“国际象棋以何种姿态面对浪潮汹涌的AI时代”相关话题时坦言道。
第二,中国女子国象特色的“众人拾柴”——“集体研究模式”放大了技术红利。与欧美棋手单打独斗不同,中国女队形成了以老带新的"课题组"制度,世界冠军们的研究成果会通过系统化整理传承给年轻队员。每位新晋棋手都会获得前辈的“开局秘笈”,内含数十年累积的创新变招。这种知识共享机制极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使得每一代新人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机器、算法和数据驱动下,亦保持人脑的变招和战术创新。
2023年、2025年连续两届担任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英文解说的特级大师徐译,在赛事期间和笔者交流他的解说经历时,分享了一个他常在复盘顶级女子棋手的比赛过程中关注到的点,“局面越到关键的几步,必须要走出很精确招法的时候,中国女子棋手常常都是敢于先走出变化的那一个,而且很多变招都是出乎意料的——关键时刻、关键对局时的‘大心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常令我内心暗暗赞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这样的现象,来源于中国女子国象“名宿”们在代代薪火相传之下,所灌输给“接力者”和“后起之秀”们的核心战术思想和理念。对此,侯逸凡表示:“AI的出现为国际象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如何在保持棋手本源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机交互,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同时,我们应该尝试寻找在AI时代下,国际象棋专属的竞技美学形式的展现。不同于前计算机时代的浪漫主义美学,如何在传统训练方式和AI新技术中找到二者可融合的平衡点,这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命题。”
谢军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国际象棋应该积极地去拥抱和融合人工智能——科技与体育融合后,借助科技力量能够让更多的爱好者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不过对于青少年来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思考。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借助科技元素来提高训练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棋的教育功效的发挥,让家长知道学棋能够让孩子更会思考。在融合过程中,既要适应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又要提升棋手独立思考的水平。”
诸宸认为,在传统时代,如果一名棋手对某个开局体系钻研得非常深入,他可能一辈子都围绕这个体系进行对弈,甚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一直停留在那个水平,“然而现在有了AI辅助之后,棋类运动无疑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变得多样化,单一的学习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挑战——棋手们需要灵活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但这也导致大脑容易超负荷,因为没有人能够记住所有的棋步。”
04丨对充满变数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居安思危”之下的“双重升级”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女子国际象棋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印度、哈萨克斯坦、伊朗、越南等许多国际象棋运动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女棋手开始崭露头角,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色,甚至让中国女子国象队感到压力。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人赛事中,团队比赛也同样受到影响。各国对女子国际象棋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增加,竞争格局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例如印度、伊朗等亚洲国家开始复制中国的培养模式。同时,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开局创新优势减弱。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女子棋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且充满变数。
随着国际象棋职业化程度提高,虽然我国国际象棋竞技水平近年来呈现出令人瞩目的阶梯式攀升态势,但如何推动国象文化纵深发展、构建多层次人才储备体系以及扩大国象运动人数基数,仍是亟待突破的破局之路。
应对这些挑战,体育总局棋牌中心正在多措并举推动中国国际象棋运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象棋运动推广普及,扩大项目人口;优化完善国家队管理训练模式,提升国家队竞技实力;加大国际象棋青少年后备人才发掘培养力度,为高水平后备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国际象棋赛事活动为载体促进文体旅融合,促进“赛事经济”发展……
从谢军、诸宸、许昱华、侯逸凡,到居文君、谭中怡——星空璀璨的中国女子国际象棋辉煌已延续34年。这段历程告诉我们,体育竞争、智力运动的本质和“科技战”本质几乎一样,是系统与系统的较量。当合理的制度设计、包容的性别文化、技术创新和文化自信形成合力,便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开花结果。
过去辉煌的34年历史所能照进现实的,以及给世人、给全球智力运动领域最大的启迪是——让我们国家一代代国际象棋青少年棋手们,在十几岁、二十出头的时候,拿着本该四五十岁才悟明白的道理,并在六大“棋后”不断“传帮带”的人生榜样之激励与鼓舞下,像她们一样,努力打破自身原有思维框定下的智力“天花板”。
中国女性不仅改写了国际象棋的历史,更重新定义了不同时代智慧与力量的叙事方式——这一系列超越竞技本身的社会意义,或许才是中国女子国象“军团”留给世界珍贵的、可以永恒薪火相传的人类智力文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