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谭中怡:为而弗恃,矢志不渝丨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访谈②
最新动态
谭中怡:为而弗恃,矢志不渝丨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访谈②
2025-04-044

时间向前,她向上,巾帼不让须眉。谭中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她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选手,更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挑战自我的“战士”。每一次比赛,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她都能保持冷静,凭借水银泻地般的攻势,一次次突破对手的防线,创造佳绩。

谭中怡的国际象棋生涯,持续学习与技术革新是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天才级棋手,自小就被国家队教练发现并入选国少队,她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中国棋院训练磨砺。周末几乎只有她一个人在运动员宿舍中独处。不过那时的她,已经悟出:棋手要时刻准备好所有心智,应时代之变而变,如同面临不同棋局的机变。

在高手如云的国际赛场上,任何细微的差距都可能决定比赛的胜负;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由此,谭中怡十年如一日、不断迭代更新自己的棋局知识库和战术体系,确保自己始终站在国际象棋理论的前沿。为了筹备这次比赛,谭中怡从候选人赛开始,就加强了日常的训练,还特地对近年来国际象棋的新理论、新战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为她深知,每一次站在棋盘上,都是对自己智慧与意志的考验;每一次站在赛场上,她都会告诉自己,这是一次全新的开始,无论过去取得了多少荣誉,都不能成为她停下脚步的理由。既然时光已经不会再回到2017年,但她还是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国际象棋不仅有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和底蕴,更有着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精神——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于国际象棋的极致热爱,以及“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注重过程的国际象棋浪漫主义美学。

在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全面拉开战幕之前,笔者有幸采访了本届赛事的挑战者谭中怡。以下是访谈实录。

谭中怡开赛前接受采访

Q1:与七年前同是对阵居文君的那轮系列赛相比,已经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举办地依旧是上海和重庆这两座城市,是否在方方面面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谭中怡:毕竟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上次比赛的许多细节记忆已经模糊。但这一回,我更沉浸于当下的比赛氛围。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态也愈发沉稳。在过去七年的比赛岁月里,我经历过起伏,也曾对人生规划进行过深思和重新梳理,甚至一度感到迷茫。

但近两年来,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变得更加专注。或许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心智更加成熟——在参加本届冠军赛之前的候选人赛时,我便明确意识到,需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领域中。

Q2:您和居文君今年同为33岁,注定要成为“相爱相杀”的代表中国女子国象的时代双姝——那么,您个人如何评价您此次面对的对手居文君?面对居文君,和面对外国棋手是否会有所不同?

谭中怡:居文君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棋手,她的专注力令人钦佩。在棋盘上,她总是能够保持高度的集中,不受外界干扰,这种能力对于一名棋手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上,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总是想要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但有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不过好在,我愿意听取建议,并且愿意做出改变。

至于和居文君比赛,还有与其他国外选手之间的比赛,我认为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国际象棋本身并没有国界之分。此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对我来说,适应比赛的过程,也并不会产生本质上的不同。

Q3:通过这段时间的备战,您自我感觉状态如何?

谭中怡:说实话我确实不太清楚,只有比赛开始上场进入“心流”状态后才能知道。因为坦白讲,我上一次比赛实战是在一个月前,刚找到一些状态就结束了。现在我担心在压力之下技术可能会出现变形,因此我觉得只有真正上场后才能知道结果。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世界冠军肯定是我们中国的。

不过我依然希望自己在此次比赛中,能够在对棋局质量把控的能力上有所体现。之前我在倍感压力之下,有时会犯一些相对低级的错误。因此我希望自己在此次系列赛的发挥和表现能够更加稳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尤其是在我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努力提升,以达到一个较为均衡的表现水平。

Q4:纵观您作为“棋后”辉煌的职业生涯战绩,我发现您一方面,常常以犀利的进攻建立优势;另一方面,哪怕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您快速做出的决策也相当出色。请问您是如何平衡时间计算、深度分析和直觉决策的呢?

谭中怡:我只是不犹豫罢了,因为每一步棋都需要自己承担后果,就不能有太多的思想包袱,仅此而已。事实上,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走得慢,是因为他们过于担忧结果。他们害怕犯错,害怕承担责任,而我,则选择坦然面对。

在我看来,国际象棋就像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现在。当我坐在棋盘前,我专注于眼前的棋局,不去想太多结果,只是尽力走好每一步。这种态度让我在比赛中更加放松,也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不重视结果,我只是更看重过程。

Q5:关键时刻、关键对局时的“大心脏”——在比赛中,您拥有如此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究竟源于什么?是通过训练磨炼的下意识技术,还是通过比赛积累的经验主义,哪个更重要?这种能力是先天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谭中怡: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教条主义”下的一种“扭曲”,还是对勇攀高峰的另一种诠释。“人生难得几回搏”——如果有机会摆在眼前时,为什么不去争取?

我认为这种特质可能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小时候的职业生涯非常顺利,刚开始时,我可能不是一个擅长和棋的选手,翻开我的履历,你会发现我小时候的成绩更加辉煌,甚至比赛的状态要好过现在。即便是居文君,她在少年时期也经历了一段沉淀期,但现在她已经非常出色了;还有丁立人这样的世界冠军,也是通过一次次比赛的磨炼和胜利成长起来的。

所以,无论对于我们老棋手,还是年轻棋手、后起之秀、天才少年们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努力,就不要患得患失,害怕失败和挫折。因为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是成长的垫脚石,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谭中怡(左)在本次系列赛第一轮比赛中

Q6:您之前担任过赛事解说,开办过俱乐部,参加过综艺节目,还成为过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大使——在国际象棋推广方面,您认为自己未来还会继续承担这样多重的角色和使命吗?您如何平衡不同角色与职业棋手的时间?

谭中怡:之前我确实参与了很多棋手之外的事务,但目前这些工作都已经停止了。俱乐部现已交给家里人打理,我也没有继续担任教练。不过,我仍在指导一些学生。至于在国际象棋推广方面的角色,我认为自己始终是一个热爱并致力于推广这项运动的人。

虽然我现在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参与解说和综艺节目,但我的心始终与国际象棋同在。我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我的比赛经历、训练心得,以及国际象棋的魅力和策略,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国际象棋的兴趣。

Q7:如今,中国“00后”和“10后”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正逐渐崭露头角,您认为,她们与您和居文君这一代棋手相比——新一代棋手的优势和短板分别是什么?

谭中怡:我不确定他们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但对我而言,只要一位棋手踏入职业赛场,我便不再关注她的年龄,因为年龄在此并无意义——这一点在我看来,克拉姆林和高木子嫣并无本质差别。

但与此同时,人们却总是关注年轻棋手的未来,不断预估他们的前景,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当一些孩子在18岁之前或许确实展现出潜力,但成年后,无论是心智、体力还是身体机能的爆发式成长,都已趋于平缓。18岁与31岁,或者18岁与20多岁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大。有些棋手到了某个阶段,你会发现他们已经难以再取得进步。

由此,职业棋手“后天”所需的能力,其实往往是难以被量化的。当然对于少年棋手,大家总是抱有美好的期望。我和居文君达到2500分其实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果说那是一个指数型爆发的阶段,那么当年我们也应当有所突破,但我们并没有。

所以,当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也需要反思,因为我确实没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缘由。比如当我们讨论女棋手和男棋手之间的差异,究竟是训练、本质还是环境所致时,这似乎很难一概而论。总之我认为,不应以世俗的眼光去评判选手的年龄或性别,并以此量化他们的表现。

Q8:如果一个国际象棋天赋异禀的女孩选择走职业棋手之路时,您作为“棋后”,同时也是她们的前辈,希望她们能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

谭中怡:我认为,有些人无论你是否帮助他,她都会崭露头角。中国人才众多,但真正有才能的人,即使面临重重阻碍,最终也会走到你的面前。真正的才能,是无法被埋没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但话说回来,对于真正有天赋的女孩,如果她们选择走职业棋手之路,外界的支持确实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她们需要得到家庭的理解和鼓励,因为家人的支持是她们最坚实的后盾;其次,专业的训练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帮助她们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棋艺;再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也会给她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比如,举办更多的女子国际象棋赛事,提高女子国际象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女孩参与,也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这些支持,涵盖了心理、技能和社会认可等多个维度,都是她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谭中怡在第一轮比赛中

谭中怡的国际象棋人生路,既像一盘步步为营的棋局,每一步棋又都充满了极致挑战与“杀伐果决”。正如她所展现出来的“敢爱敢恨”的火辣性格——无论在棋盘上还是生活中,谭中怡都是永不言弃、矢志不渝精神的鲜活写照;她的每一个成就的达成,都是新挑战的起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女棋手不断向前。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