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国际特级大师徐译的国际象棋生涯,漂亮的战绩履历,推动他成为了中国国象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从早年的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崭露头角,到连续在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中为上海队摘得团体桂冠,徐译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在棋盘上,徐译总是能够冷静分析,精准布局,在不同时期都能展现出了超越同年龄棋手的成熟与稳健……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与荣耀,是中国国际象棋界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
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相比较对于“漂亮成绩单”的追求,今年27岁即将步入男子棋手职业生涯巅峰期的徐译,反倒是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淡然的态度。在他看来,下棋的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他享受在棋盘上那种沉浸其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徐译认为,只有真正热爱国际象棋,享受下棋的乐趣,才能在棋艺上不断取得进步。而这种放平心态、注重过程的态度,也让他在棋坛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或许也正是对国际象棋运动这份独特的理解和情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屡创佳绩。
在2025年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期间,徐译接受了笔者的访谈。面对镜头,他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分享了自己对于国际象棋的独到见解。以下是访谈实录。
Q1:这是您第几次参加中国分区赛?您以往这项赛事的参赛战绩和经历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记忆?
徐译:这是我第四次参加中国分区赛。前三次的参赛时间的跨度比较大。第一次是2011年,大约是我13岁的时候;第二次是在2016年;第三次是在2019年。总之,这三次比赛是在我棋力完全不同的三个时期内参赛的,因此每次感受也不尽相同。
第一次参赛,我记得当时是9盘棋,我得了4.5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轮就遇到了丁立人,结果自然是惨败,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但这次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因为能在如此大型的比赛中与顶级棋手交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历练。
第二次参赛,11轮比赛下来,我得了七分左右。这个成绩还算不错,但仍未达到晋级世界杯的水平。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轮比赛,我需要获胜并依赖一些运气才有机会晋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输掉了最后一盘棋。这次比赛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项高手如云的赛事里,已经有能力取得好成绩,距离晋级仅一步之遥。
第三次参赛的经历,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在我即将赢得晋级资格的关键倒数第二轮时,我输给了黄仁杰,导致我最终没能如愿晋级正赛。那次比赛之前,我印象中始终觉得黄仁杰年纪较小,是后起之秀——但那次与他对战时,我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他的水平已经大幅提升。
此次我的中国分区赛“四番战”,也是前三次参赛体会的某种延续,比如我依然能看到,年轻棋手正在挑大梁,越来越多的年轻棋手已经能够独挡一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Q2:您对这次比赛设定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徐译:首先,我一定会为晋级目标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和奋斗。其次,这次前来参赛,也会继续享受比赛给我带来的丰富的感受。相较于年轻时,我可能更注重比赛的成绩和内容;而如今,我更享受和众多国内顶尖棋手们一起在这里生活的过程。
此外,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能在这样风景如画的环境里比赛,让我感到非常开心,且体验愉悦——这种宁静的氛围,给予了我们每位棋手平和的心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全神贯注于每一步的布局与策略,帮助我们在激烈的比赛中维持冷静,展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Q3:像这种慢棋赛制,赛程长达十多天,每盘棋动辄4-5个小时——在这样的马拉松式“长考”之下,作为职业棋手,除了必备的棋艺、心理素质和体能之外,您认为还有哪些主客观因素对于晋级或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徐译:首先,关于世界杯这种慢棋比赛的赛制,我认为参赛棋手除了自身积极训练备战外,能否取得佳绩,还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比赛时的临场状态至关重要。在参加如此大型的比赛时,选手们的水平往往非常接近。即使是最后一台的对手,其水平也相当高。因此,很难有绝对的信心保证战胜每一个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比赛时的状态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状态不佳,很可能导致无法战胜任何对手。
第二,运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选手水平相近,有时对手在焦灼的局面下犯错送子,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帮助你幸运地赢下一些场次。
第三,心态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比赛中,你必然会经历各种起伏。例如,因运气好而赢得一盘,或者本来要输的棋却赢了,本来要赢的棋却输了——此时,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就很难在比赛中取得最终的好成绩。其实,国际象棋本是一项相对“静谧”的运动,注重心态的沉稳与思维的缜密。在棋盘上,每一步棋都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因此,我个人认为,上述这三方面是在这项比赛中特别需要注重的点。
徐译在比赛中
Q4:此前,您所取得的团体赛成绩也很卓越。备战世界杯资格赛,似乎与团体赛的策略又有所不同——在这两种迥异的赛制中,您是如何构建和调整自己的战术体系的?能否和同行分享下。
徐译:我个人因为参加过较多的团体赛,纵观这些团体赛成绩,给人的印象就是:我在团体赛中的表现,相对个人赛更好一些。在团体赛中,无论身处哪个队伍,都会有教练或领队在赛前为我制定下一盘棋针对对手的方案,比如这盘棋应该争取胜利还是寻求和局,或者以怎样的心态去比赛——有了这个方案和策略,我首先会严格按照它去执行。
同时,我和团体赛队友还会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进程,在团体赛过程中随机应变,我这方面能力自认为也相对较强。例如,当队友的局势不利时,我可能会临时调整策略——这种协同策略和执行能力强的特点,在团体赛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Q5:回顾您之前参加过的所有国际高水平赛事,哪一场比赛或哪项赛事的参赛体验,在您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转折点而具有特殊意义?
徐译:如果要说转折点,我想聊一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的比赛——2018年的亚洲大学生赛。那次比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最后一轮,我只需和棋就能夺冠。当时我已经与多位特级大师对弈过,而最后一轮的对手是一位只有2300分的国际棋联大师。我本以为胜利在望,但心态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我觉得自己距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
在最后一盘棋中,我执白棋,仅仅走了九步就陷入了败势。最终,我输掉了比赛;而我的直接竞争对手,却赢得了他的对局,并凭借着最后一盘的胜利最终在积分榜上反超了我。
那次失败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一度难以从这样“窝囊”的失败中恢复过来。然而正是这次失利,也让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心态问题,并在之后的时间里努力改进。后来我通过参加其他比赛,又连续获得了三个特级大师GM序分。因此,尽管2018年那次比赛的结果令人痛彻心扉,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它也着实对我的职业棋手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Q6:随着Deep 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软件“横空出世”,如今你个人在平时训练和备赛时,是否也开始更多地使用这些AI工具?
徐译:今年2月份Deep Seek刚问世的时候,我就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内容是关于Deep Seek与Chat GPT之于国际象棋的对弈。这盘棋局在我的朋友圈中也被广泛转载,引发了行业热议。而我则从这局对弈中感受到一个非常不同往常的深刻的点:如今的人工智能,似乎真的变得更加人性化了。它的思维结构不再像过去那样冰冷、机械,而是能够揣测对手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帮助对手做出决策。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思考棋局一样,而非一台机器。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长期关注和跟踪观察的趋势。尽管我目前还没有使用Chat GPT或Deep Seek来进行棋局分析或辅助训练,但我相信,随着这些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它们能够更加人性化,并将这种人性化的思维融入软件中,那么无论是对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来说,都将极大地促进他们对棋局的理解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主要使用“鳕鱼”等软件进行棋局分析,这是多年来棋手们普遍采用的练习方式。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如果招法过于“电脑化”,就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即今天为了下一盘棋而准备的招法,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从我的记忆中消失,对我棋艺的实质性提高帮助有限,更难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策略之逻辑根源;另一方面,如果我舍弃软件而尝试采用人为的训练方法,比如做棋题或手动分析对局,效率显然不如使用电脑分析来得快,且如果不借助于电脑进行验证,可能会在分析过程中走入错误的方向,这使得整个训练过程变得非常纠结。
因此,我非常希望像Deep Seek这样的软件,或者其他类似工具,能够在保持电脑强大计算能力的同时,融入更多人性化的思考。这或将能帮助棋手们更好地理解棋局,并有效提高竞赛水平。
Q7:近年来,“电子竞技+国际象棋”这一全新模式的出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是对传统体育与新兴数字娱乐领域深度交融的一次大胆尝试。从国际象棋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看,您认为二者的融合将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
徐译:我个人认为,随着电竞与国际象棋不断进行融合,未来对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能够助力更多潜在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初学者通过虚拟网络平台激发出对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喜爱,以此方式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大众对于国际象棋运动的认知。
第二,对于职业棋手而言,在电竞与国际象棋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借助AI等最新科技,便于复盘分析对局,提高训练效率。
第三,对于顶尖国际象棋大师而言,电竞与国际象棋的融合,不仅可以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训练手段,还可以借助电脑等电子竞技工具,能够更精准地分析对手的棋局策略,从而在实战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