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怡:“我在国际象棋领域的终极理想就是,作为棋手如果一直开心,那就一直下;倘若某一天觉得不开心、下不动了,那可能就直接转到教练的岗位了。”
笔者:“国际象棋领域,你最推崇谁?”
李雪怡:“加里?卡斯帕罗夫。”
卡斯帕罗夫恰好有一句惊世名言:“棋盘是一个魔法世界,其中的战斗既是艺术,也是科学。”
在此,敬所有参加2025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的棋手,愿开心盎然,能在未来几轮的比赛中不断闪耀自己。
3月25日,“康成杯”2025年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第四轮继续在江西吉安钓源古村进行。赛前,笔者采访了女子国际特级大师李雪怡。以下是访谈实录。
Q1:参加本次中国分区赛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此次比赛,您最看好的棋手是谁?
李雪怡:这次比赛的举办地——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这里周遭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很舒服,很悠闲,为我们棋手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对比大城市参赛体验而言,这里很安静,很适合我们棋手休息和思考,并且进一步感受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这次比较看好翟默,因为她近年战绩斐然,拿过奥赛冠军、亚运冠军、个人赛冠军。
Q2:中国分区赛与其他国际赛事相比,它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雪怡:显而易见,这个赛事的特殊性在于,如果我能入围四强,就能去到世界杯正赛这样一个级别的比赛,更高的平台,更大的机会,那会是作为职业棋手生涯更加高光的时刻;这个赛事的挑战性则在于,每一盘都很重要,因为一共只有9轮,又要取前四——每一盘都相当重要,一盘都得拼。
Q3:如今,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棋手的训练中。您是否也借助AI技术进行训练备战?对于AI辅助训练的未来,您有何期待?
李雪怡:AI肯定是现在全世界各大竞技领域都会通用到的辅助工具,在国际象棋领域它就很方便,它会帮助我们去看开局,还能分析对手的优缺点,包括对手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至于AI能够辅助职业棋手训练到什么程度,因棋手而异。如果按照超一流棋手卡尔森他们那个级别的标准来说,AI技术对于辅助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那个级别可能前20分钟的比赛,大家都是在背AI棋谱。
Q4:您能不能跟年轻棋手分享一些自己的参赛经验?比如说在中国分区赛这样高强度、高规格、高级别的比赛期间,如何处理心理压力的问题?
李雪怡:我个人觉得,要看身边有没有几个知心好友,因为当你有了可以走心的朋友的话,他们就会辅助你去释放紧张的情绪——当你感觉到比赛压力和强度时,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就会得到他们的帮助和鼓励。
另外,消除紧张、建立自信,根源上还是要平时多练,因为多练就一定是可以去应付所有赛制的比赛;如果平时训练不扎实,下快棋赛就可能反应不过来——它不像慢棋,保持每天正常的训练量就可以。
Q5:您是如何与国际象棋结缘的,并且立志成为一个职业棋手?您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设定是什么样的?
李雪怡:我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6 岁半的时候,先学的是中国象棋,当时是在河北保定,我的中国象棋老师跟隔壁班的国际象棋老师共用一间教室,他们的棋具都是互通的。神奇的是,我在学习中国象棋的过程中,居然慢慢发现和挖掘了自己在国际象棋方面的兴趣和天赋。
2004年,我大概10岁左右的时候,决定改行下国际象棋;2005年,我有幸得到刘乃刚老师的引荐,去北京人大附中(以前的中国国际象棋少年队所在地),在那里学习、训练;大概在18岁,也就是高三毕业的时候决定走职业棋手之路,于是我就去了广东队。
我在国际象棋领域的终极理想就是,作为棋手如果一直开心,那就一直下;倘若某一天觉得不开心、下不动了,那可能就直接转到教练的岗位了。
Q6:您在国际象棋领域有没有精神“偶像”,或者是欣赏某个行业人物的哪句格言,帮助您建立了对于这个领域的哲学领悟?
李雪怡:纵观国际象棋的历史长河,我最欣赏的人物是“制霸”国际象棋领域15年之久的卡斯帕罗夫,因为当时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讲卡斯帕罗夫跟“深蓝”(国际象棋超级电脑)的《旷世之战》——我就是因为看到了那本书,才决定从中国象棋改行国际象棋直至今天的。
“棋盘是一个魔法世界,其中的战斗既是艺术,也是科学。”这不仅是加里?卡斯帕罗夫的名言,也激励着无数无比热爱国际象棋的青少年——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棋子之间的对决展现出多样的棋风,彼此交互,精彩纷呈,棋逢对手的“名场面”接连上演,来自不同地区的棋手用“国际象棋”作为通用语言,在智慧的碰撞中交流切磋,共同探索着棋局的奥秘。
这正如2025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的举办,架构起了一座文化交融的桥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顶级选手得以汇聚一堂,相互交流。